首页 / 工作动态

工作动态

云图有声 | 端午节:来自汨罗江边跨越千年的文化记忆

2020-06-23 鄠邑区图书馆

轻汗微微透碧纨,明朝端午浴芳兰。流香涨腻满晴川。

彩线轻缠红玉臂,小符斜挂绿云鬓。佳人相见一千年。

——苏轼《浣溪沙·端午》


 

    端午节,又称端阳节、正阳节等,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,与春节、清明节、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,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。
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、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,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;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,节俗内容丰富。赛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,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,至今不辍。

 

《端午日》

 

    《端午日》选自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小说《边城》,是一篇着重描写端午日赛龙舟、赶鸭子场面的短文。紧扣“端午日”这个文题,沈从文描写了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和深切感受。

 

 

    端午日,当地妇女、小孩子,莫不穿了新衣,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。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。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,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。把饭吃过后,在城里住家的,莫不倒锁了门,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。河街有熟人的,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,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。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,税关前作终点,作比赛竞争。因为这一天军官、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,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。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,分组分帮,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、手脚伶俐的小伙子,在潭中练习进退。船只的形式,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,形体一律又长又狭,两头高高翘起,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,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,要用它时,拖下水去。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,一个带头的,一个鼓手,一个锣手。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,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,把船向前划去。坐在船头上,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,手上拿两支小令旗,左右挥动,指挥船只的进退。擂鼓打锣的,多坐在船只的中部,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,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。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,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,鼓声如雷鸣,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,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。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,必可在税关前领赏,一匹红布,一块小银牌,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,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。好事的军人,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,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。
赛船过后,城中的戍军长官,为了与民同乐,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,便派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,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,放入河中,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,自由下水追赶鸭子。不拘谁把鸭子捉到,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。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,水面各处是鸭子,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。
船与船的竞赛,人与鸭子的竞赛,直到天晚方能完事。

 

《诗意村庄》

 

 

    每到端午,我们都自然而然想到爱国诗人屈原。他爱国爱民、坚持真理、宁死不屈的精神和独立不迁、品行高洁的人格,千百年来感召和鼓舞着无数中华儿女。今天我们在端午节纪念屈原,正是为了将其精神和人格得以延续,得以传承。

    《诗意村庄》围绕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诞生地屈原村(也叫乐平里)展开采风和创作,突出屈原对这个村庄人的影响、习俗的影响和精神的影响,反映人们对屈原的怀念和精神的追随。

    作者周凌云先生是土生土长的秭归人,屈原、诗歌和乐平里,这三者与他构成了永恒的精神联系。

 

 

 扫一扫或长按二维码听全文!

 

   “屈原是从这个村子里走出去的伟大诗人,也是一位政治家。他的声名世代皆知,如雷贯耳,他的诗篇人人捧读,尊为诗祖。”
因为屈原,因为诗歌,乐平里这个村庄饱含来自血脉与大地深处的博大情怀与亘古诗意。

    乐平里生生不息的诗意,与厚重绵实的土地,极好的滋养了一个村庄的整体诗意形态。每一缕风,每一朵云,每一棵树,甚至一个石头,都因为诗意的先入为主,像营养一样浸透到内心,壮丽的生命诗行便在乐平里的大地上鲜活的呈现出来。

   “我来晚了一步,乐平里繁花已谢,春天接近尾声,我想写的诗篇,已是乐平里春天的闭幕辞了。”